2024老澳门原料网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坚持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了高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使学生的发展具备河海特质,满足国家需求,达到让学生个人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创新举措,保障生源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招生工作,成立本科招生委员会,将招生工作纳入主要校领导参加的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体系。围绕行业和社会需求,科学编制招生计划,拓展宣传覆盖面,探索适应学校特点的招生举措,促进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积极响应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求,在努力提升总体生源质量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并探索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特征的考试招生模式。2013年以来,在自主招生、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通过对报名条件、资格审核、测试环节强化相应专业素养、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考察力度,形成适应学校培养特点的人才选拔模式。
高度重视招生宣传工作。建有一支构架稳定、业务精通的招生宣传队伍,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毕业生回访母校等方式,深入全国各地重点中学开展宣传服务活动。在400余所重点中学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充分运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招生宣传。
坚持将招生工作与人才培养需要相结合,凸显服务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目标。依据国家政策与行业需求,增加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单列计划招收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招收既有良好素质和发展潜力又有志从事水利事业的优秀学生。同时,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计划的政策,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和农村学生自主招生政策。
通过创新招生举措,学校录取分数稳中有升,生源质量良好。2011-2016年,学校招录取分数逐年上升。2016年,93.5%以上省份理科投档线高出当地本一线40分以上,83.3%以上省份高出50分以上。在主要生源省份录取考生位次在10000名左右,录取考生总体位于本一批次线上生源总量的前20%。
探索规律,提升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思想指导,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搭建思想引领“三个平台”。一是学习平台,设计专题报告会、主题党团日、主题班会、宣讲会、讨论会等集体学习方式,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二是实践平台,搭建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主渠道,其他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平台的实践育人体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三是文化平台,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社团巡礼月等大型传统校园文化科技类系统活动,设计主题教育活动,用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引领教育。
以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品质、提高情商、发展健全人格为目标,构建全覆盖、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全覆盖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小水滴心理服务”品牌,开展3.20心理健康周、5.25心理健康月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建立心理危机信息月报制度,确保学生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
强化资助育人和社区服务,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品质。精准资助和全面资助相结合,建立以助学贷款为帮困渠道、勤工助学为主要途径、奖助学金为激励方式、减免学费和困难补助为辅助措施的多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近五年来,平均每年发放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与困难补助金2800万元左右。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积极开展资助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效应。
以社区服务为切入口,做好学生社区教育系统化工作。一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本科生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状态。二是加强社区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宿舍安全排查,有效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三是加强学生公寓自律组织建设,让学生做社区的主人,增强学生的社区归属感。重点开展示范宿舍楼、特色宿舍创建和评选活动,发挥学生社区示范群体引领作用。四是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举办学生公寓文化节、楼道歌手大赛等社区文化活动,营造稳定、温馨、文明、和谐的学生社区环境。
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崇学、乐学、勤学、善学的学习风貌。制定《2024老澳门原料网本科生学风不正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24老澳门原料网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考试纪律及违纪处分规定(修订)》等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制度制定工作。坚持引导和奖惩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杜绝学生在学习考核、论文、学费缴纳、助学贷款、求职等方面出现失信行为。建立诚信档案,实行考试违纪学生当年评奖评优一票否决制度,对于有违纪行为的学生教育和惩戒并重。将学风建设状况纳入学院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督促辅导员、班导师“进教室、进宿舍、进班级、进网络”,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深入开展“两早一晚”工作,即“早操、早自习、晚自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坚持学生、学院、家长“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和学院教育教学契合机制。对在班级学习成绩排名后5%或与上学期相比下降15个名次以上的学生进行预警和帮扶。开展“优良学风班”及“张闻天”班创建评比,引导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六年来,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持续提升,涌现出一大批思想素质过硬、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爱水、爱校精神的优秀学子,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实现了100%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在亚青会、青奥会期间,1600余人次参加志愿服务,志愿者代表受到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河海志愿者打造了美丽的中国名片、南京名片、河海名片。本科生朱延涛被评为2014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武婕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志愿者”、获得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2012年至今,2名同学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3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3名学生获中国自强之星提名。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和优良学风熏陶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率多年来稳定在98%左右,学位授予率96%左右。2013-2015年,共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7篇、二等奖13篇、三等奖18篇,优秀团队9个。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专利授权和竞赛获奖取得良好成绩。2011年至今,累计获得专利600余项,成为江苏首个专利技术创造与运用实践基地,并进入全国发明专利50强高校。
深化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优化顶层设计,落实“一把手”工程。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校院两级都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目标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年度工作目标与计划,明确了校院两级及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就业创业工作考核机制,每年公布考核结果。
统筹就业指导,深化“素质提升”工程。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职业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系统化培训。创新职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丰富创业教育内容,开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设计》等选修课。开展就业个案咨询与创业沙龙,开设针对性职业就业创业讲座。组织开展公务员、选调生、少数民族学生、事业单位、困难学生等专项专类培训,综合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
强化工作效能,实施“优质服务”工程。学校不断健全由就业指导中心、学院、学生就业信息员组成的三级就业联动网络,提供优质便捷的就业事务办理服务。积极“请进来”,主动“走出去”,宣传推介毕业生。加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联合举办各类招聘会、合建工作站、构建优质就业战略合作联盟,并将用人单位引入到第一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优质就业基地建设,多角度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调查,将调查结果反馈到招生与培养环节,建立了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反馈机制。
推进精准升级,完善“信息快递”工程。学校建立了由就业信息网、河海就业APP、河海就业微信公众号为主体的信息推送工作体系。提前推动就业政策,及时公布就业岗位,分析就业动态与形势,精准开展订制服务,为毕业生“送政策、送指导、送岗位”,不断提高就业信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实现就业信息服务个性化、科学化。对尚未就业但已离校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辅导,帮助其实现就业。
加强分类引导,落实“基层专项”工程。学校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鼓励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多层次就业创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支一扶、苏北计划、基础政府人才引进、预征入伍等项目。设立西部创业奖学金激励帮扶西部、基层就业创业学生。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
协同资源联动,助力“双创腾飞”工程。学校建立2+X的创新创业格局,以教务处为创新中心,学生处为创业中心,各院系设立分中心,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并实施“百五十”计划,即大学生100%接受创新教育,50%参加创新训练,10%出显示性成果。积极与相关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近300个基地覆盖全国各地和全校95%的专业。将创业课程、竞赛实训、创业文化和创业孵化有机联动融合,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通过深化就业指导,学校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就业率持续维持较高水平,就业质量良好。2013届、2014届、2015届、2016届本科毕业生截至每年12月25日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6.2%、96.19%、96%、96.11%。2013年,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毕业生出国升学率较高;就业的学生中,单位性质以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国有企业为主;就业区域分布集中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行业就业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为主体。(刘取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