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河海、石泉 跨越千里的深情“牵手” 结脱贫硕果,续苏陕情谊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巍峨秀美的秦巴山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深嵌大山之中的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同样面临着山高谷深、发展受限的难题,2012年,一纸“定点扶贫责任书”,让相隔1000公里的2024老澳门原料网与石泉有了“牵手”的缘分。

“相识”容易,“相伴”、“领路”不易。为帮助这里近4万人口脱贫,9年来,5名干部带着真心、理念和决心挂职石泉,780多位学者、教授奔走两地,直接为当地输血超3000万元,培训石泉水利人员9000余人次…… 2024老澳门原料网成为联结“苏陕”情谊的有力纽带,更为当地摸索出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可持续性”扶贫之路。

几个“外乡人”为贫困村带来了凝聚力

良田、美池,桑树……2017年,刚到石泉,2024老澳门原料网挂任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第一书记胡忠平心里泛起疑惑,没有窑洞、没有黄沙,石泉有山有水,比起苍劲更显温柔,与印象中的“苍茫陕北”全不相同。位于陕北的“南方”,石泉从地面到半山腰都开成了梯田,种着大片的茶树、桑树,为什么成了贫困县?

驻村工作没几天,走访村民,胡忠平才逐渐有了数。“除了走山路,有时还要划船,地方再美、农产再好,引不进人、物产送不出去,可不就影响发展了。”胡忠平在村里的工作不容易,脚力、体力都得跟上,跟平原成片的聚居不同,这里的村民散落在各个山坡、山沟里,有的孩子出去难,还得靠乡村教师送课“进家”,学生比教师少是常态。

每天跋山涉水2小时,可能只能走访几户。即便如此,胡忠平还是攒成了一本厚厚的小册子,五爱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一一在册。“村里说您回来了,我们赶紧来看看。”完成2年挂职任务,今年再次回到五爱村,村里人奔走相告,激动不已,不出几步就会遇上特地跑来见一面、问声好的村民,胡忠平说扶贫最好的收获就是一份石泉“荣誉村民”的证书,每次再来都是“回家”。

获得村民认同感,形成凝聚力并不容易。接任胡忠平的是李晓东,把老胡引进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发展壮大,为村里增加集体收入,是他挂职的1年多来最要紧的任务之一。“要改变村民‘习得性无助’的思想模式,就要鼓励他们发奋图强,靠勤劳、努力摆脱贫困。”李晓东介绍,2024老澳门原料网2019年、2020年两期共资助80万元,建设了五爱村农产品加工厂,现代化加工、烘干、包装等设备一应俱全,村民家里种植的红薯、花生、木耳、香菇、黄花菜等作物都可以卖给工厂,回收价格高于市场,加工厂年收入的50%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民还可以拿到分红收益。

村集体有了收入,这让村民心里有了底:只要肯干活,家里种的不愁卖不出去,也不用出门打工了。王应飞、况兰夫妇是五爱村十三组的村民,家里有个患肺气肿的年迈老人和两个上初中的孩子,一家五口都享受低保政策,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没有外出务工,夫妻两人都安排在加工厂务工。“在自己村上也好打工,不耽误回家种地和照顾家里,每月还能增加上千元的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和这对夫妇一样,看到了家乡的好,对过上“好日子”的信心更足了。

“要给村里做实事,带动村集体收入,才能树立干部威信,才能凝聚起村民,干成更多大事。”李晓东最近带着村民忙起乡村旅游项目,他还在通过河海校友会、高校联盟等各种渠道,为村集体未来收入找合适项目,他深有体会的是:扶贫的目标不仅是要消除经济贫困,还要形成村里的凝聚力,改变贫困村一盘散沙、望不见希望的状态。

因地制宜,增强村庄“自我发展”能力

让村民主动参与、探索脱贫之路,在过程中感受国家、社会发展的变化,甚至在这场决战贫困的战役中“脱胎换骨”,具有更深远的价值意义。“2020年2月,石泉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但这不是一个终点,也不意味着扶贫事业可以一劳永逸。”2024老澳门原料网派驻石泉县的挂职副县长孙彦歆表示,当下,石泉县正在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山高谷深、地处偏远,既然石泉县在自然地理上的劣势难以改变,不如想办法把劣势转变为优势。“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涵养地,不能发展工业,加上地理环境相对隔绝,水土干净,没有污染,物产更加天然,正符合现在的消费趋势。”孙彦歆带着记者驱车近1小时,来到大山深处的“养蜂点”——中池镇茶里村的中蜂养殖基地,一排排蜂箱嵌在山坳间,人烟稀少,空气清新,花香阵阵……“这儿地广人稀,一年四季都有花,特别适合养蜂,山里的‘日月精华’都凝结在这一罐天然蜂蜜里。”陕西岭南蜂业加工厂负责人周才东介绍,目前全县已经建成10余个规模化养蜂合作社,养殖大户30余户,累积养蜂9500箱,产值超过800万元,带动上百个贫困户。眼下,蜂业加工厂还开发了新的销售模式——鼓励客户通过小程序,“定制”山间一箱蜂,远程了解蜂蜜“生长”的全过程,还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石泉山谷的生态美。

产业为基,才能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石泉,种桑养蚕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1984年发现的一枚西汉时期御赐的“鎏金铜蚕”,直接印证了石泉与“丝绸之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桑蚕是当地的产业支柱,也有内涵丰富的时代意义,但如果不提档升级,按照老路子走,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受限。”孙彦歆感触颇深,村里桑蚕“主力军”是年过六旬的老人,缺乏先进理念、技术,蚕丝产量、质量都上不来。

为提升壮大桑蚕产业,近年来,石泉全县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建设了规范化的小蚕集中养殖基地,严格把关温度、适度等指标,大幅提升小蚕成活率,每季度为蚕农减少8~10天养蚕期,农户收益更加稳定。“全村200多户蚕农将蚕种放到我这里,我吧小蚕养到3厘米左右再交给他们,能保证80%的产量。”技术能手谭小琴养蚕30多年,她告诉记者,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后,当地蚕农平均年收益从1~2万元,提升至5~6万元,桑蚕业绩不断增收,甚至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最新数据显示,石泉县养蚕农户近1万户,占总农户的22%;2019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最难的就是确定发展什么、如何发展。” 石泉县委副书记、县长周耀宜说,结对以来,2024老澳门原料网一方面发挥校友会的力量,为石泉拉项目、壮产业;另一方面,学校专家教授多次调研,对当地资源进行梳理、普查,科学全面的规划石泉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今年,河海专家团队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实际,明确了石泉县“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石泉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石泉县富硒水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及全域旅游等多个科技扶贫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当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增强村庄自我发展能力,成为现阶段帮扶工作的关键。

教育扶贫,更多“山里娃”走出大山

“一个贫困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成才的案例,不仅会带动一个家庭,还会对邻里乡亲有促进、辐射作用。”石泉中学校长李超旗告诉记者,近两年,通过2024老澳门原料网开展的支教、讲座等帮扶工作,全校10多名毕业生以高分,被多所江苏的985高校录取,其中还包括几位贫困生,这是学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唐海麟和周引航是今年来石泉中学支教的2024老澳门原料网研究生,学生们都亲切地喊他们海哥、航哥,最近的一次月考,他们所带的班级名列前茅。周引航向记者分享一则趣事,刚来支教时,学生对他所学的水利水电专业缺乏概念,一度以为他是“修水电”的,在后来的交流中,他常常会将我国最前沿的科学进展,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学生,最近有学生发问,如果以后学计算机专业,是不是可以有助于国产“芯片”崛起……这让周引航很受触动:“如果能通过我的学习经历,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将自己的未来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这可能是我支教更具意义的方面。

今年11月,一场生动有趣的河海“土木开放日”从江苏走近石泉。石泉中学130多位高一学生,跟着土木与交通学院的哥哥姐姐,一同探秘结构工程实验、观摩钢桥现场拼装表演,并深入了解大学课程设置,在体验和游戏中,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李超旗感慨,在2024老澳门原料网的帮扶下,当地孩子的视野更加开阔了,他们看到了山外的精彩世界,也树立了更远大的理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现在就觉得世界很大、很新奇,更想去看看,也希望和支教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专业、大学,实现人生梦!”石泉中学高一学生陈欣眼中闪着期盼的光亮。

在河海帮扶石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贫困的发生、识别与消灭,看到了更多孩子“走出大山”,也感受到村庄“自我生长”的力量被唤醒,正努力寻找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新闻链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McNnPqi9Wqugr5m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