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一条颇为神秘的河流,“每遭雨涨,水色浑赤,河以之名也”。1935年初,红旗漫卷赤水河,遵义会议上东山再起的毛泽东,指挥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来回穿插,把几十万国民党大军打得人仰马翻、晕头转向,红军转危为安,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被誊为“天马行空,是天才的神来之笔”[1]。
一
赤水河,曾有大涉水、安乐水、赤虺水等古称,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是长江上游南岸的较大支流。流经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至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全长444.5公里(也有说524公里[2]、436.5公里[3]),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公里。
赤水河大部分河段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是目前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长江支流,上游清澈见底,流经赤水市大同镇后,从夏季进入汛期直到重阳节前后,河水变成血红色。相传古代有条毒龙经常在河中兴风作浪,后来被一位当地的勇士杀死,龙血染红了河水而得名。实际上是赤水河从丹霞地貌区域流过,汛期雨水把大量的红色砂页岩颗粒冲入河道,河水被染成了红色。但重阳节后到第二年夏季汛期前,因降雨量减少,赤水河又变得跟上游一样水青如蓝。
千百年来,赤水河就这样由青变红,由红转青。当地人知道,赤水河变得赤红时,意味着夏天高温季节到来了,当地大大小小的酿酒作坊里便开始新一轮的酿酒制曲,赤水河两岸又要飘荡起浓郁的酒香。据说早在西汉年间,赤水河畔的百姓就酿造出赤水枸酱酒,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品尝后以“甘美之”而大加褒奖。赤水河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征,云集了我国著名的白酒,如茅台、习酒、董酒、郎酒、怀酒等数十种美酒。不出百里必有好酒,赤水河因而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美酒河”。赤水河在仁怀县境内的河段则被称之为茅台河(茅台镇隶属仁怀县)。
赤水河还有一个美名叫“英雄河”,则是因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出奇制胜而得名。
二
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中央红军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战场的惨败,也使得红军指战员对“左”倾错误路线领导人的不满达到极点。可是博古、李德仍然坚持要把红军带往湘西,同那里的红二、六军团会合。这实际上是一条死路。危急时刻,毛泽东全力主张红军当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他的主张得到中革军委大多数同志的支持。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博古、李德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占领遵义后,红军本打算在此建立川黔边根据地。但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或东入湖南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共150余个团40万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进逼。为摆脱险境,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放弃建立川黔根据地的设想。从遵义北上,在四川省宜宾、泸州间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争取赤化四川,建立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寻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北上。1月24日,北上的红军在赤水河东岸击败黔军,攻占了习水县的土城。1月27日,毛泽东通过情报获悉川军郭勋祺部4个团计6000多人正奔土城而来,便与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商议,拟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来犯之敌,为红军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1月28日凌晨,土城战斗打响,激战数小时后,川军毫无退怯之意,其后续兵力还不断开来加入激战。战斗呈胶着状态。这时从抓获的俘虏番号中发现,原来情报有误。
据当年在军委总部任作战参谋的孔石泉回忆:“我们在土城那一仗没有打好,因为对敌人估计不足。敌人的发报我们收到了,但把‘旅’翻译成了‘团’,因此估计敌人是两个团的兵力。如果知道是旅就不会打的。”[4]
战斗持续到黄昏,虽然红军击溃敌军一部,但“敌人并不是不堪一击的黔军,而是驻守宜宾的川军总司令刘湘手下的精锐部队,前线指挥官是外号‘熊猫’的郭勋祺。……不仅如此,激战当中,又出现了更多的川军,总数增至八个团,至少一万人,而且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指挥有方。……红军遇上了长征中最关键的一次战斗。他(指毛泽东)得到的情报错得不能再错了”[5]。战斗难以为继,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毛泽东立即与周恩来、张闻天等主要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
土城之战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仗,可谓出师不利。博古当时就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在会上,毛泽东认为,土城之战不能再打了,一是地形不利,河流太多,二是敌人援军快要赶到,三是这一仗再打下去,就是一个消耗仗,会使我军损失很大。“原定由赤水北上过长江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了。为了打乱敌人的尾击计划,变被动为主动,不应与川敌恋战,我军应甩掉笨重的包袱,改为轻装,迅速向川南转移,视机再实行北渡长江的计划。”[6]毛泽东的果断决策,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一渡赤水示意图(1935年1月19日—2月9日)
1935年1月29日拂晓,中央红军3万余人按照毛泽东的决定,把大炮等笨重物资全部沉入赤水河中,部队进行了轻装,分三路纵队从土城上下渡口、猿猴场(元厚)等处,利用从群众中征集来的架桥物资和船只,西渡赤水河,向川南古蔺、叙永进军。这是一渡赤水。
蒋介石发现红军西渡赤水后,迅速调整部署,他预计红军将从古蔺县境内北渡长江,命令川军全力加强长江防备,这时,国民党各“追剿”部队也正向川南步步逼近。2月2日,红军进攻叙永不克,继续西进时又遭川军`截击。毛泽东认为如果坚持北渡长江,不仅难以成功,而且很可能重蹈湘江之战的覆辙,便果断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决定“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7],并令各军团迅速摆脱敌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云南扎西(今威信)前进。
2月8日,毛泽东随中央纵队进驻扎西镇,出席在此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总结了土城战斗失利的三条教训:“第一,敌情没有摸准,原以为是3个团,实际是6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越打越多;第二,轻敌,对刘湘部队的战斗力估计太低了;第三,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我们要吸取这一教训,今后力戒之!”[8]时任红军总部一局参谋的吕黎平在回忆文章里还写到:“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河,摆脱了尾追之敌,改变了被动局面,红军果断地改为轻装,甩掉笨重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战、游击战了。从这一点来说,又为胜利创造了条件。”[9]
毛泽东在会上还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理由是,应该利用敌人的错觉,寻找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再发扬红军运动战的特长,主动消灭敌人,“敌变我变,高度机动。”[10]为此必须整编部队,实行轻装,精简机构,充实连队。
蒋介石得知红军在扎西集结,便判断红军仍将伺机北渡长江。于是,除了继续加强长江防守的兵力,蒋介石又急调重兵向扎西推进。为了迅速摆脱敌人,毛泽东果断决定,立即离开扎西,回师东进,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到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寻机歼灭敌人。中央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1935年2月11日,中央红军分三路从扎西挥师东进,经营盘山、摩泥、回龙场,18日至21日,分别从古蔺县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三个渡口东渡赤水河,向黔北的桐梓地区急速前进。这是二渡赤水。
发现红军回师黔北,蒋介石急忙调集川军3个旅由扎西掉头向东追击红军,同时令黔军从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中革军委命令红五军团第37团携电台一部,以运动防御吸引敌人向东跟进。红军主力则直取桐梓县城。2月24日,红一、红三军团会攻桐梓,不到两个小时,敌人弃城而逃。此时,红37团已将敌军3个旅牵制了六天之久。
娄山关,地势险要,素有“黔北门户”“遵义屏障”之称,是桐梓通往遵义的必经之路,黔军1个旅又1个团驻守于此。
1935年2月25日,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接到了中革军委“消灭娄山关黔敌夺取遵义”的命令,即率整编后四个团的兵力投入战斗。彭德怀在侦察敌情后决定,由左翼部队迂回到娄山关之敌的侧右背,主力则可夺取能够俯瞰娄山关的点金山。红军战士在老乡的带路下,在薄暮微雨中,拉着藤葛和树枝,一步一步向山顶攀登。就在他们登上山顶不久,发现十几个敌人从山的另一边也在往山顶爬,他们火速向敌群扔了几枚手榴弹,把敌人压了下去。接着,红军突击队乘胜追击接连打下了几个山头,巩固了阵地。经过25日、26日的激战和反复争夺,最终在红军“正面攻击、两翼包抄”的沉重打击下,黔军兵败如山倒,仓皇南逃,红军攻占娄山关。此战共歼敌4个团。
二渡赤水示意图(1935年2月11日—3月1日)
毛泽东随中央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感慨良多,过后吟成《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说:“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11]
娄山关大捷后,毛泽东判断遵义城防守空虚,决定趁敌惊惶失措时再占遵义。2月28日,红军不顾疲劳,奋力攻城,敌军经不住红军猛烈进攻,弃城而逃。此时,国民党军第93师、第59师正向遵义快速推进。毛泽东当机立断,在遵义城西南的老鸦山、红花岗一带设伏。敌军进入包围圈后,便遭到红军有力的阻击和迂回包抄打击,很快溃不成军,2个师大部被歼。
从2月11日过后的18天中,中央红军横扫1100余里,击溃和歼敌2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活捉敌团长1人,击伤敌旅长、团长3人,同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一扫之前笼罩全军的沉闷空气,自信重新回到红军指战员的心中。
蒋介石急令各路“追剿”大军齐头并进,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一隅。不等敌军兵临城下,中央红军就撤出遵义向西开进。3月10日,中央政治局在苟坝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林彪、聂荣臻提出的进攻打鼓新场(现金沙县)的建议,毛泽东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其他人则一致赞成要打。
据周恩来回忆:“从遵义一出发,遇到敌人一个师守在打鼓新场那个地方,大家开会都说要打,硬要去攻那个堡垒。只有毛主席一个人说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嘛。但别人一致通过要打,毛主席那样高的威信还是不听,他也只好服从。但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12]中革军委随即下达了《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从而使红军再次避免全军覆灭的危险。
通过此事,毛泽东意识到,战场态势瞬息多变,作战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召开多人会议来集体讨论,他向周恩来提出,应当成立中央新三人团,代表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在3月12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从而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也为后续的三渡赤水、四渡赤水打下了基础。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再次展现出了运动战的特长,忽东忽西,迂回曲折,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使蒋介石无从搞清红军的战略意图,只得分散兵力,四下防堵。
3月15日,中央红军向驻守鲁班新场的3个师8个团的敌军发起进攻,激战到当晚20时,仍没有解决战斗。毛泽东果断决定撤出战斗。这一仗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红军手中,想打就打,想撤就撤,行动自如。
毛泽东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3月16日,红军进占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3月16日下午至17日中午,分别从茅台镇附近的朱砂堡、羊山坳、银滩三个渡口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渡河后毛泽东即命红一军团一个团伪装成主力继续向西北挺进,造成北渡长江的架势,而主力则在附近的山沟丛林里隐蔽集结。
三渡赤水示意图(1935年3月2日—3月19日)
得到红军再入川南的情报,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于是,急令国民党中央军、川滇黔军立即向川南古蔺地区奔集。3月20日晚,蒋介石给各部队下令,加快推进,要把红军聚歼于川南狭小地区,他不无得意地宣称:“剿匪成功,在此一举。”
就在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各路大军蜂拥进入川南之际,红军主力却突然折向东北。毛泽东果断决定四渡赤水。与大张旗鼓的三渡赤水不同,此次渡河极为保密,党中央和总政治部向各军团发出指示:“这次东渡,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3月21日晚至22日,中央红军从国民党各路部队的缝隙中神速隐蔽地穿过,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等渡口渡过赤水河,再入黔北,并急速南下,把几十万国民党军队远远地甩在川南。
再次进入黔北的红军,做出要进攻遵义的态势。26日,红军进入遵义附近,引诱黔北的国民党军北上驰援遵义。而红军主力却急速东向,并于28日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31日南渡乌江。4月2日,红军主力前锋直逼防守空虚的贵阳。时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回忆道:“这时候,蒋介石正亲自在贵阳督战,慌忙调云南军阀部队来‘保驾’,又令薛岳和湖南部队东往余庆、石阡等地布防,防止我军东进与二、六军团会师。在部署这次行动时,毛主席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果然,敌人完全按照毛主席的指挥行动了。于是,我军以一军团包围贵阳东南的龙里,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其余主力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行。这次,毛主席又成功地运用了声东击西的灵活战术,‘示形’于贵阳之东,造成敌人的过失,我军得以争取时机突然西去。
一过公路,甩开了敌人,部队就像插上了翅膀,放开大步,一天就走一百二十里。途中,连克定番(今惠水)、广顺、兴义等县城,并渡过了北盘江。四月下旬,我军分三路进军云南:一路就是留在乌江北牵制敌人的别动支队九军团,他们打败了敌人五个团的围追,入滇时,占领宣威,后来经过会泽,渡金沙江;另两路是红军主力,攻克沾益、马龙、寻甸、嵩明等地,直逼昆明。这时,滇军主力全部东调,云南后方空虚,我军入滇,吓得龙云胆颤心惊,忙将各地民团集中昆明守城,我军却虚晃一枪,即向西北方向金沙江边挺进。”[13]中央红军于5月3日到9日在皎平、洪门、龙街三个渡口抢渡金沙江,从容北上,一举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三
5月12日在会理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周恩来、朱德等发言,称赞毛泽东在危急的情况下,采取兜大圈子、机动作战的方针,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北渡金沙江,才摆脱敌人重兵包围。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共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一改红军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主动权。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14]四渡赤水的成功,是毛泽东灵活机动的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通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四渡赤水示意图(1935年3月20日—4月9日)
今天,在当年四渡赤水的渡口之一的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建起了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和史料,向人们展示80多年前那一段精彩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
参考文献
[1][5][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朱晓宇,译.北京:北京联全出版公司,2015:199,173.
[2]贵州省赤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赤水市志[M].1986—2006.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5253.
[3]贵州省赤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流山川[OL].[2016 03 24].http://www.xsx.gov.cn/search.html?keyword=%E6%B2%B3%E6%B5%81%E5%B1%B1%E5%B7%9D.
[4]褚银,章世森.一字之差,成就毛泽东的“得意之笔”.《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20131218.
[6][8][9]吕黎平.忆一渡赤水之战[M]//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回忆史料(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5961.
[7]袁正纲.193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向川滇黔边境发展[OL].https://www.sdcs1935.com/si-du-chi-shui-zhan-shi/show-627.html.
[10]曲爱国,张从田.长征记第八章四渡赤水(上)[OL].[2016 08 16].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814/c40633028634764.html.
[11]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写作背景[M]//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5316.
[12]周恩来.党的历史教训[M]//遵义会议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9.
[13]刘伯承.回顾长征[M]//星火燎原:第三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0:67.
[14]徐飞,杨茹,娄思佳.毛泽东为什么称四渡赤水是他的“得意之笔”?[2016 08 12].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812/c8503728632094.html?from=groupmess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