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游击战里操胜算,芦花深处葬敌顽——白洋淀纪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值盛夏,红色故乡白洋淀满目青翠,片片荷叶交叠铺展,朵朵荷花恣意绽放,密密丛丛的芦苇像士兵方阵,整齐挺拔,生气勃勃,守护着绿水红花。

夏日里的白洋淀热闹而又喧哗,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四方游人络绎不绝,大小游船穿梭如织,人们赏荷、采莲、纳凉消夏,感受着北国水乡的独特风情。荷花亭亭,或隔岸遥望,或乘船近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令人禁不住赞叹“花之君子香远益清”,油然而生慕莲思莲之情。

在当代文坛上,荷花淀派犹如一股清流,既清新隽永又乐观向上,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孙犁先生所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既是一篇经典之作,也被视为荷花淀派的源头。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作家孙犁的一生与白洋淀结缘,有说不完的故事,很多人也正是通过阅读他的小说集《白洋淀纪事》而结识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华北明珠——“北国江南”别样风情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以其秀丽的景色、富饶的物产以及独特的生态功能,被世人誉为“华北明珠”“北国江南”“北地西湖”“华北之肾”。2007年被国家命名为5A级旅游景区。

白洋淀,史称西淀,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永定河冲积扇与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低洼地带,年平均蓄水量为13.2亿立方米,为海河流域五大支流之一的大清河中游的最大湖泊,自古就有“水会九流”之说,其上承大清河上源潴龙河、唐河、孝义河、清水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及白沟引河之水,下经赵王新河、大清河至天津入独流碱河入海。

大清河系示意图(来源:李福顺、王春霞主编的《风雨千年白洋淀》)

有着“九河下梢”之称的白洋淀,主要由143个淀泊组成,沟壕纵横3700条,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原分属保定、沧州两市的安新、雄县、容城、高阳、任丘五个县市管辖。2017年之后,白洋淀全部划归雄安新区管辖。

白洋淀形成于第三纪晚期,成于第四纪,是华北平原古盆地的一部分,也是古雍奴薮的遗存所在,《水经注·鲍丘水》:“自是水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分,往往迳通,非惟梁河,鲍丘归海也。”[1]现在的白洋淀依然保持着多条河流相互贯穿、淀泊与淀泊既互相分割又相互联结的布局。

白洋淀的古称,众说纷纭,既有“祖泽”之说,也有据《水经注》而提出“大埿淀、小埿淀”之说……迄无定说。不过西晋左思的《魏都赋》已经明确提到“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唐李善注曰:“掘鲤淀在河间莫县之西。淀者,如渊而浅也。”[2]北魏始称西淀。

史籍中始见“白羊淀”之称,是在宋代。宋辽对峙,这一带是大宋的边关前沿,被称为“塘泺缘边诸水”,有识之士发现这片天然塘泊具有可资利用的重要军事价值,宋端拱二年(989),时任沧州知节度副使的何承矩上疏宋太宗赵光义,“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习武,休息民力,以助国经”[3]

宋太宗力排众议,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4],由他率领一万八千名兵丁开始大面积贮水屯田工程。于是,从今天的雄县、霸州、文安到任丘、高阳一带,方圆600里之内,挖沟渠、筑堤堰、置斗门,引易水东灌,低洼积水处蓄水为塘,塘泊之间屯田种稻。[5]数年后,“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6]。文中提及的白羊淀,因其面积最大,逐渐演变为这片水域的总称。庆历五年(1045)七月,当时主管缘边塘泊的太监杨怀敏给宋仁宗上密奏:“知顺军刘宗言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以复通之,令注白羊淀矣。”[7]

北宋期间,朝廷不断扩大这片塘泊的规模,屡屡修改周边河流的走向,最终形成一段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的“水长城”,对契丹骑兵南下形成了一定阻碍,也让北宋王朝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安全感。北宋时期,设有专职官署负责开发、治理、维护这片塘泊,从而也基本形成白洋淀的现有形态。如今大小聚集的143个淀泊中,遍布着3700多条整齐划一的沟壕,显然是宋人屯田植稻、筑壕御寇的遗存。北宋名将杨延昭(亦称杨六郎)曾在此屯兵御辽,杨家将的故事于此有迹可循。元代大儒刘因任教于淀区三台、安州。明代以后,人们见到淀水汪洋浩渺,势接天际,遂演化书写成“白洋淀”。明成祖朱棣曾带兵到白洋淀修筑台田,清代又进行过一定规模的治理。至此,白洋淀的军事价值不复存在,但“北地西湖”的景色更美,成为清朝诸帝巡幸之所,康熙皇帝在淀区兴建水围行宫,先后40次来淀区巡游围猎;乾隆皇帝也在此留下多篇赞叹的诗作。

时移世易,但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一直承担着蓄洪滞洪、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等重要生态功能。人们对淀区的保护也从未停止过,从古代修建堤坝,到现代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入淀,数千年一以贯之。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降雨量锐减,上游水库蓄水量大为减少,华北平原的大多数河流都出现了断流,白洋淀也不例外,必须依靠连年补水以维持必要的生态水位。

2004年3月“引岳济淀”,导邯郸磁县岳城水库之水进入白洋淀;2004年6月,1.6亿立方米的漳河来水使濒临干涸的白洋淀水位恢复至7.16米,这是白洋淀历史上第一次跨流域调水;2006年冬“引黄补淀”,则是白洋淀历史上第一次既跨流域又跨省区的调水,之后,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二次、三次、四次“引黄补淀”……

当今之世,缺水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白洋淀仍然面临干涸的威胁,它的每一份美丽都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放眼白洋淀,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挺拔的芦苇,有禾草森林之称。野生物种繁多,有鸟类197种,两栖爬行动物3种,哺乳类14种,鱼类54种。人们捕捞鱼虾、采挖莲藕,分外繁忙。白洋淀成了日出斗金、四季皆美的聚宝盆。

白洋淀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景随时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风俗民情。春季碧波浩荡,夏季荷红苇绿,秋季虾肥蟹美,冬季坚冰四野,水乡人民藉此大力发展旅游业,白洋淀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白洋淀文化苑、宋辽古战道、王家寨水乡民俗村、美泉世界等景点设施,已成为旅游热点。荷花大观园以其荷花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而居全国荷园之首,满园绚烂如火的荷花,唤起人们对北洋淀军民浴血抗战的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革命历史熠熠生辉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汉奸心里直打颤,鬼子跺脚喊头疼。

雁翎队,是奇兵,端岗楼,像拔葱。淀头、刘庄、十方院,眨眼端个干干净。

雁翎队,是天兵,打了伏击打保运。水路切断运输线,旱路击毙杨文凤。

雁翎队,是子弟兵,白洋淀百姓最欢迎。群众是水他是鱼,鱼水相连骨肉情。

白洋淀是革命老区,也是华北抗日根据地之一。朱德、聂荣臻、杨成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率领抗日武装在这一带战斗、生活过,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在白洋淀,雁翎队的故事妇孺皆知,这首表现雁翎队神出鬼没打击日伪军的歌谣,至今仍在白洋淀传唱。“淀上神兵”雁翎队,以其辉煌战绩,在白洋淀抗战历史上写下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篇章。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进一步入侵华北。白洋淀上通保定,下达天津,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战略要冲。日本侵略军觊觎以久,企图把控这条水路,作为其侵华战争的重要运输航线,从而把军火和军需物资运至保定,再由保定运至太行山区,支撑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施大扫荡。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安新县,他们不仅实施“三光政策”,驻安新的日军指挥官龟本还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淀区渔民猎户交出猎枪、鱼叉、大抬杆等渔猎用具,妄图达到强化统治、奴役淀区人民的目的。

为揭露敌人的阴谋,奉上级指示,中共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区长李刚义在大张庄召集郭里口、王家寨一带的水村猎户开会,动员他们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会后,猎人孙革、姜秃、赵保亮和邓如意等20人组织起来参加了三区武装小队。三区小队把新入伍的猎人编成一个班。这些战士多出生于打猎世家,能熟练使用大抬杆一类的猎枪。大抬杆一般都在三米以上,主要放在船上打猎。这实际是一种前膛土炮,口径在50~100毫米之间,为了防止枪膛内的火药遭雨淋受潮,操枪者常在火眼上插上一支雁翎,也由于他们以往围雁打猎形成的习惯,装载大抬杆的小船在淀面上行驶多呈“人”字行,如雁群在空中飞翔,所以人们称该班为“雁翎班”。

1938年8月的一天下午,雁翎班侦察得知:安新县城的20多个日军和30多个伪军,分别乘坐两艘巡逻汽艇到赵北口去运东西,预计下午返回。便决定中途伏击日军汽艇。战士们装扮成渔民,划船进入设伏的茂密芦苇荡。战士们往大抬杆里装进比平时更多的火药,铁砂也装的是最大号的,并找好最佳射击位置,张网以待。太阳偏西,汽艇声由远及近,一前一后,向设伏点驶来,当第一艘汽艇进入射程,战士孙革迅速引发火信,伴随着雷鸣般的轰响,一束束绿豆般大的铁砂就射向敌人,一下子就消灭掉一多半的日伪军,有的中弹后栽进水里。仅剩下一个开船的,也被击伤。首战告捷,雁翎班名声大震。日伪军大为恼怒,调集了大批汽艇、汽船,一起出动,进行扫荡,然而敌人所占据的武器优势难敌抗日武装拥有的人心和环境优势,战士们越战越勇,不断伏击敌人,队伍也不断壮大。

1939年,经上级批准,雁翎班从三小队中分出来成立雁翎队,第一任队长为陈万,副队长为邓如意,指导员为刘森,队里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赵谦为书记。不久,队伍扩大到40多人,分为三个班,也增加了一艘四舱船,28条排子船。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这支水上游击队起名为“雁翎队”。

这样白洋淀就有了两支水上游击队:三小队和雁翎队。三小队主要在郭里口、下四庄子(即季庄子、杨庄子、孙庄子、何庄子)和赵北口一带活动;雁翎队则以大田庄为中心开展抗日斗争。两支小部队时分时合,协同作战,在白洋淀水域同日伪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当时,人们统称这两支部队为“雁翎队”。

经过数年几十次战斗的洗礼,雁翎队越来越敢于战斗、善于战斗,他们会同日益壮大的白洋淀的抗日武装,不断拔除日军据点,把敌人打压得难以动弹。1943年10月4日,雁翎队接到侦察报告,敌人要把军用物资从赵北口等据点用包运船运往保定,准备逃窜。有100多只包运船由100多名伪军和15个日本兵分乘3条船押送。三区区委给雁翎队下达了命令:全歼押送包运船的敌人,不准一粒米、一丝物资运出白洋淀。

经过周密部署,午夜12时,由队长郑少臣指挥的雁翎队就进入了阵地。

第二天上午8点钟,黑压压的一大片包运船开过来了,郑少臣抬手一枪就把敌人设在船桅上的瞭望哨给打掉。随即,30副大抬杆和各种长枪、短枪一齐向日伪军扫射,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鬼哭狼嚎,没等他们回过神来,副队长孙革率数名战士已从水中攀上敌军指挥船,拔枪就射,举刀就砍,只打得轻重机枪变成了哑巴,日本兵脑袋搬家。这一战是雁翎队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典型战例,战斗不到半个小时,便大获全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截获全部物资,全歼日伪军,并生擒日军中队长初士加三郎和伪军河防中队长秦凤祥。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高兴地称他们是一支“荷叶军”。

在安新县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的入口处,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铜雕壁画,艺术地再现出不愿做亡国奴的白洋淀父老乡亲,在共产党领导下奋勇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场景。

雁翎队利用淀内沟壕纵横、港汊众多、千顷芦苇荡、万亩荷塘的独特地理环境,充分发挥自己谙习水性的长处,神出鬼没、出其不意伏击日本侵略军。

雁翎队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让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英勇顽强、机制灵活,对日伪军进行70多次水上游击战,他们伏击巡逻艇、痛打包运船、“扫帚炮”威震敌胆……他们除汉奸、端岗楼、打伏击,驾小船用土枪土炮,先后击毙、俘获日伪军1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切断敌人的水上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打击敌人,谱写出一曲人民战争的壮歌。

1945年8月,雁翎队编入冀中军区三十八团。解放战争胜利后,朱德总司令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专程到白洋淀接见了“雁翎队”全体指战员,对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业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雁翎队使用过的排子船和自制武器,被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如今的白洋淀,大抬杆的硝烟早已消散,驾舟杀敌的游击健儿大多已经作古,但他们的辉煌业绩和敢于斗争、机智灵活的雁翎精神,却与青山同在、绿水共存,永远激励后来人,也成为人们咏怀、讴歌的对象。作家徐光耀撰写的电影《小兵张嘎》就取材于“雁翎队”的传奇故事,白洋淀抗日小战士嘎子的形象通过银幕而家喻户晓,成为几代少年儿童心目中的学习榜样;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和《白洋淀纪事》等佳作先后问世,使白洋淀的红色历史名扬中外,影响深远。


梦想之湖——绘就宏图再续新篇

白洋淀与北京相距数百里,是旧时所谓京畿之地,虽可“每依北斗望京华”,但毕竟相隔数重山。清末拔贡伊人镜化用杜诗为新安城门撰写楹联:“襟带崇墉分淀泊,阑干依斗望京华。”如今此联经重新镌刻悬挂在安新县白洋淀畔的凉亭上。时至2017年仲春,东风传佳音,酝酿已久的雄安新区终于落地,从而使北京与白洋淀的关联前所未有的密切起来。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将环白洋淀三县,即雄县、安新县、容城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设立为“雄安新区”。此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囊括了白洋淀整个水域。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白洋淀,历史与未来将在这里交汇。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考察,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白洋淀。习近平说:“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他走过安新县郊野公园的白洋淀大堤,沿着悠长的木栈道,步入淀区深处,登上观景台,环视广阔的白洋淀。考察中,他强调指出: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8]

雄安新区建设将如何规划白洋淀的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白洋淀生态修复也离不开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要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重点要优化京津冀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环境治理标准。”[9]

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标和任务。河北省委、省政府以此纲要为基础,组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编制《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从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新区水污染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统筹设计,并于2019年1月正式印发《白洋淀规划》作为雄安新区规划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为白洋淀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雄安新区设立后,在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8年白洋淀淀区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双下降”,总磷、氨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5.16%、45.45%。根据规划,雄安新区未来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保护白洋淀生态功能和强化环境治理,是“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到2022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将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系统质量得到初步恢复;到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将基本恢复;到本世纪中叶,淀区水质功能稳定达标,淀区生态修复全面完成。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雄安新区将正在持续推进白洋淀上游入淀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淀区内环境综合治理、淀外环境综合治理、生态补水配套工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六大类45个白洋淀治理工程项目,促进白洋淀水质不断得到提升。

如今的白洋淀,天蓝、水清、淀美、业兴,勇敢顽强的雁翎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将伴随着雄安新区的崛起得到传承和发展。

白洋淀,这片有着千年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华夏名胜之地,必将创造出时代发展的新奇迹。


参考文献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第14卷[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329330.

[2][西晋]左思.魏都赋[M]//[梁]萧统.文选.[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89.

[3][4]何承矩传[M]//[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9328.

[5]李福顺,王春霞.风雨千年白洋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2:51.

[6][7]河渠志五:塘泺缘边渚水[M]//[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23582359,2361.

[8]霍小光,张旭东等.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纪实[Z].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13日电.

[9]张旭东,李亚红等.选址·功能·开发: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热点三问——新华社记者专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Z].新华社北京2017年4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