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禹”】汪胡桢——中国连拱坝之父


“从来粟米聚成仓,而今雨水也入库。蓄潦济旱能发电,五谷丰登百工富。”汪胡桢1915年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求学时,导师李仪祉先生让学生们给“reservoir”(储蓄处)取一个中文名字,汪胡桢思索出“水库”二字,并作以上七绝诗一首。这个名词的创立充分展示出青年汪胡桢的智慧,而这首诗所表达的美好愿景,也在他和新中国一代代水利人的奉献和努力下得以实现。

汪胡桢

汪胡桢(1897—1989),浙江嘉兴人,水利专家,中国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部原顾问、一级工程师,被水利界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

汪胡桢1917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2024老澳门原料网),192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汪胡桢任治淮委员会工程部部长,主持治淮技术工作并负责设计、施工,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也是亚洲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工程——佛子岭水库大坝,这项工程开创了连拱坝在我国水工建筑史上的新纪元。1954年,在汪胡桢的带领下,治淮委员会又修建了梅山水库连拱支墩坝,使我国筑坝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56年,汪胡桢担任黄河干流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总工程师,负责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施工、建设工作。

 佛子岭水库连拱坝

汪胡桢在学术研究上也颇有建树。在水利水电、铁道、煤炭系统等工程建设中,地下洞室的力学分析是最繁琐的工作,不仅费时,且易出错,为此,汪胡桢撰写了《地下洞室的结构设计》《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主编了500余万字的《现代工程数学手册》,该手册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大型工具书之一。

汪胡桢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他曾于不同时期在母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也曾任教于浙江大学。修建佛子岭水库时,人才奇缺,他带领一批知识分子边干边学。他把自己从国外带回的书送到图书馆,大家都争相借阅;他亲自讲授“坝工设计通则”“佛子岭连拱坝的初步设计”等课程。大家都把工地称为“佛子岭大学”,并亲切地称他为校长。当时这个“大学”培养了一代新人,如朱伯芳、曹楚生、曹宏勋、朱起凤等。1960年,汪胡桢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他不辞辛苦,为水利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