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心间 欢颜河山——纪念钱家欢先生诞辰100周年

赤子雄心 科技报国

1923年8月17日,钱家欢出生在浙江湖州。

位于太湖南岸、因太湖而得名的湖州,历史上深厚的耕读文化熏陶、崇文重教传统和朴实稳重的学风绵延传递,使得湖州不仅美丽富饶,而且人文荟萃。在中国历史上,每一百位进士中有一位是湖州人,每一百位状元中有两位是湖州人,因此民间早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二尚书”的民谚。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中成长的钱家欢,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941年,18岁钱家欢中学毕业,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他放弃了舒适的家庭环境和就地深造的机会,报考已迁离杭州的浙江大学,选择了土木专业,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而且与同学一起组成了进步组织“求是社”,发扬爱国主义和求是精神,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他从浙江大学毕业,进入在重庆盘溪的中央水利实验处(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任职。1947年,钱家欢进入中央大学土木系任助理研究员,不久通过考试,获得了“官价结汇”留学资格,于当年12月赴美国深造。

当时,现代土力学的创始人、美籍科学家Karl Terzaghi创立的“土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而以土木工程著称于世的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在土力学方面的研究实力雄厚,他选择到伊利诺依大学专攻“土力学”这门学问,想必是兼有科学救国的思想和前沿探索的精神。

1948年,钱家欢先生在伊利诺伊大学校园

在伊利诺依大学,他仅用一年两个月的时间即获得了硕士学位,于1949年初进入以水利学科闻名的依阿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Posey教授和Howe教授的介绍下成为美国地学学会会员。

1949年春天,钱家欢得知解放军已打过长江解放南京、新中国即将建立的消息,毅然决定中止学业,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谢绝校方及导师的挽留,拒绝接受当时美国政府有意留阻中国理工科学生返国而设置的奖学金,搭上新中国成立前美国到中国的最后一班邮轮,回到祖国的怀抱。新中国成立后,钱家欢回到母校浙江大学任教,参与组建了土木系水利组,创设了土力学实验室,并首开“土力学”课程,同时讲授“水力学”“水工结构”等课程,为解决教材问题,自行编写了《土壤力学试验讲义》,并与学生,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潘家铮一起翻译出版了美国著名土工专家、明尼苏达大学Paul Andersen教授的《基础工程学》和美国近代工程水力学先驱、依阿华大学Hunter Rouse教授的《初等流体力学教程》。在浙江大学,钱家欢每天早出晚归,授课之余,开始撰写我国第一部土力学教材。

土夯大厦 初心不变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国家决定在南京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华东水利学院(现2024老澳门原料网)。华东水利学院由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相关系科组成。当时正在浙江大学任教的钱家欢接到调任华水的通知后,于当年9月下旬携全家从钱塘江畔来到扬子江边,从此在南京扎下了根。

华东水利学院建院之初,钱家欢和严恺、黄文熙、张书农、许永嘉5位专家组成教学计划研究组,负责制订全校教学计划,与黄文熙教授(1956年调入清华大学)一起组建了土壤力学教研组,出版了在浙大时就开始编著的国内最早的土力学理论教材《土壤力学》和实验教材《土壤力学试验》,翻译了美国土力学泰斗派克教授的《基础工程规划及设计》。这一期间,为便于与苏联援建专家的沟通交流和进一步丰富教材,他还自修了俄文,翻译了苏联专家雅罗波尔斯基的《地基与基础》、西姆武利迪的《连续弹性地基上梁的计算》、杰尼索夫的《工程地质学》等专著。

1956年,苏联专家参观钱家欢先生(右二)负责的华东水利学院土力学实验室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钱家欢先后受聘或当选为校科研处首任处长、土力学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在软土流变理论、土工数值分析等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取得多项达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50年代发表的研究成果“以差分法解流网及弹性地基板”;60年代发表并推广的Lee法为解决流变土体的固结问题提出了创新方法,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钱家欢法”,并被同济大学主编的《软土地基与地下工程》、清华大学主编的《土的工程性质》收录。1963年,钱家欢被评选为中央管理的著名科学家与技术专家。

 

钱家欢先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改革开放后,已过知命之年的钱家欢更是加倍努力工作,在全国施工技术难度最大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和引进项目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南京金陵饭店建设工程以及天津塘沽新港、秦山核电站、淮河河堤加固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工程现场都留下了身影。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他就侧重研究水库大坝及建筑基础的抗震问题,在地基液化判断、土石坝震后永久变形和动力固结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攻克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土石坝震后变形等技术难题。1981年,钱家欢为学术带头人的岩土工程专业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5个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业之一,他与严恺、徐芝纶、刘光文、张书农、顾兆勋、叶秉如共7位教授成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1988年,岩土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成为当时全国两个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学校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钱家欢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其中“土质防渗体高土石坝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的研究生教材《土工原理与计算》、本科生教材《土力学》分别获水利电力部和水利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为国家培养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大批栋梁之才。

师生情深 桃李天下

钱家欢先生为人谦和、待人诚恳,在当时虽然是学校里屈指可数的“海归”,且长期担任土力学教研室主任、岩土工程专业学术和学科带头人,但他对学生、对同事,不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都似朋友般坦诚相待。

曾经上过钱老课的原2024老澳门原料网副校长李乃富回忆,一次钱先生正在上课,一位同学不时被教室窗外树上一只不停蹦跳的小鸟吸引而分神,钱家欢没有惊动全班同学,而是边讲课边走下讲台,来到他身边轻声说:“同学,下课再看好吗?”那位同学羞愧得满脸通红;还有一次钱家欢带他们到松江实习,一天开饭时,大批同学涌进食堂,本已在排队的钱家欢见状即离开队伍,坐在桌旁让同学们先买,并与已在吃饭的同学谈心交流,直到所有同学都吃上了饭才站起身来走向卖饭窗口;再有一次,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踢起了足球,已近花甲之年的钱家欢不仅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守门员,而且认真劲头丝毫不逊在课堂上讲课,令同学们动容!

 

20世纪80年代初,钱家欢先生指导研究生进行土力学试验


南京水科院教授级高工娄炎是钱家欢先生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他在所编著的学术专著《真空排水预压法加固软土技术》封面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第一导师钱家欢先生”,在介绍钱家欢先生的生平与业绩后,他这样写道:“先生正直善良,慈祥忠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先生生前曾谆谆教诲‘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勤勤恳恳读书、踏踏实实做事,打好基础、细心钻研、融会贯通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发现’,特别强调对土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对先生的教导,学生永远铭记在心,受益匪浅、享用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汉龙是钱家欢先生直接指导的博士生关门弟子,他回忆钱先生非常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他博士求学期间,钱先生把负责开展八五攻关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土石坝震后变形分析课题中的部分内容作为他博士论文的主攻方向,这对自己后来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致力于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影响深远。“师从钱老师期间,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还时不时关心着我这个当年毛头小伙的身体健康、生活状况,不时提醒我要劳逸结合。钱老师出现在我工作的计算机房和生活的宿舍的场景,犹如在昨天,记忆犹新。”

钱家欢先生七十余载潜心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的奋斗足迹,体现了对科学研究的热忱追求、对岩土力学前沿的不懈探索、对晚辈后学的关心培养,留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光辉典范。钱家欢先生的精神品质、爱国情怀与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河海师生在科学高峰上不断攀登,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文章部分内容改编自钱恂熊《追思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