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科技,让农业丰收在春天开个好头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日前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眼下,全国各地陆续进入春耕备耕的关键期。育种、农资储备、田间管理……各地抢抓农时,加紧春季农业生产,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这个春天,让我们跟随科技工作者,一同探寻丰产丰收的密码。

秧苗“喝”上汩汩甘泉

讲述人:2024老澳门原料网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农业节水研究所所长 郭相平

“有肥无水望天哭,有水无肥一半谷。”作为农田水利设施的“毛细血管”,农田沟渠担负着灌溉和排水的作用,是粮食增产丰收的重要保证。当前,多地正抢抓枯水期有利时机,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的灌溉技术,可以让秧苗更好地“喝”上汩汩甘泉。

自古以来,兴修水利、防治水害就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计。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灌溉设施进一步完善,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为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7亿吨贡献了力量。

从“靠天吃饭”到引水灌溉,再到如今的精细供水,一条灌渠的“智慧升级”,折射出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迈出的坚实步伐。参加节水灌溉和农田排水研究30多年来,我深刻感受到,灌溉设施和灌溉工程类型的选择,应该适合当地经济和管理水平,实用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在上海、江苏调研了负责灌溉的灌水员,他们的平均年龄都超过了60岁,对先进技术的掌握能力不高。比如,很先进的手机App自动灌溉,老年人可能不会操作;灌水效果很好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能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滴头堵塞……这些现实中的问题,提示着我们要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充分考虑使用者,才能让好技术真正找到用武之地。

比如,2024老澳门原料网农水系老师彭世彰提出的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在东北地区累计推广了千万亩,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操作简单,农民灌水次数少了,节约了劳动力,而产量没降低,农民愿意主动采用。其他农民看到这个技术既省事又省水,主动跟着学了,推广效果很好。

我们团队在控制灌溉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多雨地区的水稻蓄雨控灌技术,也是一种懒汉种田法。少灌水,少排水,还能抗倒伏,农民自然愿意使用。

蓄水如蓄粮,修堰如修仓。当前,我们要有序推进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治理、农田灌溉水渠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充分考虑农民需求,好的灌溉技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田间的秧苗也才能“喝”上汩汩而来的甘泉。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2/25/nw.D110000gmrb_20250225_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