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等多重安全领域。我国水安全问题在于供需矛盾,既体现在水资源总量不足,又受时空分布不均和用水效率不高的制约。高耗水企业因其庞大用水需求和节水潜力,成为节水工作的重点对象。在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保障国家水安全已从传统上依赖水利工程,拓展至提高优化企业用水效率。“以水定产”的刚性约束,使企业节水管理成为现代水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水安全挑战下高耗水企业的社会责任重构
我国水安全形势严峻,全国近400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严重缺水城市达110个。当前,各地水资源“天花板”效应日益凸显。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的《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7立方米以下,比2020年下降16%。长江经济带则对钢铁、石化、化工等高耗水项目实行取水许可负面清单管理,严控新增取水规模。
水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在供给总量限制的前提下,企业特别是高耗水企业,与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用水部门不可避免地形成竞争关系。而这种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面对我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高耗水企业如果继续维持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粗放用水模式,不仅会面临当地水资源供给短缺的物理风险,还将遭遇政策调控和监管收紧的制度风险。如何重构社会责任体系、加强节水管理,已成为高耗水企业乃至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新主题和必选题。
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的企业节水责任担当
节约用水是指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优化用水结构并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地用水,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或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促进企业节水并非是为了限制企业用水,而是要让企业合理高效地用水,让水资源切实高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作为国家水安全战略的微观基石,节水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或管理手段调整用水结构并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而为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作出贡献。企业节水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性行为,具有天然的社会责任属性。世界第三大纸制品生产商,芬欧汇川(中国)的常熟纸厂总经理裴迪就曾表示:节水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推动高耗水履行企业节水责任已超越环境伦理范畴,成为国家水安全战略的重要拼图。当高耗水企业节水管理与流域生态修复、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价值闭环,每一滴水的节约都在筑牢国家水安全屏障。
从社会责任到竞争优势:高耗水企业节水管理的实践路径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耗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积极履行节水责任,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宝山钢铁在节水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列。宝钢股份开发了“近零”排放制水梯级利用工艺,将原水、纯水、工业水和废水零排放系统深度整合,构建高效水循环体系,使废水减排量超过95%,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履行节水责任不仅是高耗水企业的社会担当,更成为其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以太湖流域二级保护区内的灵谷化工集团为例,该企业投资近2亿元打造废水零排放系统,年运维成本超6000万元,通过再生水循环利用,每年节水260万吨。同时,灵谷化工从废水中提取工业盐等副产品,年创收超1亿元,实现了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近三年,灵谷化工的环保投入超过2.5亿元,换来的不仅是税收突破5亿元,更是新项目产能和利税的倍增。节水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帮助企业规避了太湖流域取水限制的风险,也使其从环保“负重者”转型为行业“领跑者”,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化工体系。
政策、技术、市场与监管:多维协同共促企业节水责任
为促进高耗水企业履行节水责任,应构建“政策牵引、技术赋能、市场激活、监管兜底”的立体化治理体系。在制度层面,深化水资源税改革,实施差异化税率调控,对高耗水行业推行阶梯式税负,倒逼企业优化用水结构。同时,完善节水技改激励政策,通过财政贴息、专项基金等方式,降低企业节水改造成本,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动节水技术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创新联盟的建设,突破工业废水近零排放、智能水循环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市场机制方面,健全水权交易体系,探索节水效益量化评估标准,允许企业将节水改造成果转化为可交易的用水指标,形成“节水增值—收益反哺”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监管体系的升级是确保政策落地的关键。应建立覆盖“取、供、用、排”全流程的智能监测网络,结合水量热力分析、风险预警模型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监测与动态管控。同时,推动企业水平衡测试和用水审计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将节水绩效与绿色金融政策、环境信用评级挂钩,构建“监测—预警—整改—评估”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高耗水企业的节水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王腾 2024老澳门原料网商学院)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64900?docid=12464900&newstype=1001&d=134fed6&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