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式企业水资源管理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维度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下,企业的水资源管理已成为水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水资源管理作为可持续披露的重要领域,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构建适用于我国企业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基于我国地理、文化、历史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中国式企业水资源管理的逻辑体系,尝试构建我国水管理的自主知识体系,并以期为我国企业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地理维度:不同流域企业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我国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不同流域的企业在水资源管理中面临显著差异的挑战。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且水污染严重,企业在此区域需面对刚性政策约束和生态保护压力。合规性要求促使企业强化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水资源循环利用,同时需加大治污投入,以在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之间寻求平衡。而长江流域虽水资源相对充沛,但沿江企业需应对水污染与洪涝灾害的双重威胁。在生产与经营规划中,需嵌入污染治理和防灾减灾措施,提升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适应能力。这种流域差异性反映出企业在水资源管理中需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

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分布存在显著不均衡性,南丰北缺的特征使得企业水资源管理策略呈现区域性差异。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强化用水效率及循环利用,以缓解水资源约束带来的生产风险。而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但面临较大的水污染和洪水风险,企业需将污水处理与防洪能力建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禀赋与风险特征,促使企业在管理上采取差异化措施,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应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适应性策略,也凸显了水资源管理中区域性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当前我国企业水资源管理主要集中在陆地淡水资源,而海洋水资源的管理与信息披露仍显薄弱。尽管海洋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企业在海洋污染治理、海水淡化利用和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披露较少,缺乏透明度。未来,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企业需强化在海洋可持续管理方面的责任与披露,包括海洋污染防治措施、海洋生态修复投入、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推动陆海统筹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这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海洋可持续治理方面的合规性与社会责任形象,同时增强投资者与社会对企业可持续表现的信任。

文化维度:传统文化对企业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与“厚德载物”的社会责任观,这对企业水资源管理具有深刻影响。在儒家价值体系下,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自觉承担环境责任,将节水治污、生态保护视为企业道义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这种文化价值促使企业在水资源管理中注重合规性与伦理约束,主动遵守水资源法规与政策。然而,儒家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平衡思维也反映在管理实践中,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这表明,仅凭文化自觉并不足以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管理,仍需以合理的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来规范企业行为,从而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发展的长期动力。

道家思想崇尚“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对企业水资源管理提出了生态友好的要求。在道家文化影响下,企业在管理水资源时更倾向于“顺势而为”,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系统的干扰,遵循生态规律进行取水与排污,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表现为推广节水减排技术、采用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推进循环水利用模式。这种顺应自然的理念还体现在企业对气候变化与环境风险的敏感性上,促使其在水资源管理中注重适应性与恢复力建设。道家“无为而治”的治理智慧启示企业通过制度优化与技术创新,提升水资源管理的自然适应性与可持续性。

在构建水资源与海洋可持续披露准则时,需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以提升准则的全面性与适应性。儒家文化中的社会责任观可作为披露准则的伦理基础,推动企业在水资源管理信息披露中强调环境责任与合规性;道家文化的生态理念则启示准则应关注企业对生态影响的披露,强化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修复情况的透明度;群体主义文化的合作精神则促使披露准则引入协同治理指标,如企业与政府、社区合作治理的绩效情况。此外,海洋维度的披露仍需加强,企业在海洋污染治理、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方面的信息透明度亟待提升,从而形成符合中国文化背景且具有国际适配性的可持续披露体系。

历史维度:水资源管理的历史经验与现代企业实践

中国历史上治水实践的发展脉络,体现了从工程治理到制度治理的逐步演进,为现代企业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从大禹治水“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理念,到大运河建设中展现的跨区域水系联通智慧,再到三峡工程代表的现代化水利技术,这些治水实践反映了中国在水资源管理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历史上的治水理念强调顺应自然、工程创新与协同治理并重,这为企业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现代企业可在水资源管理中借鉴“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与防灾减灾能力。此外,历史上大型水利工程的集体性、长期性与公共性特征也表明,企业在参与流域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时,应注重与政府、社区等多方合作,形成协同治理机制,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中国治水历史经验表明,水资源管理不仅依赖于工程技术,还离不开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这对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一方面,历史上的治水经验强调科学性与系统性,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出水利调控与生态保护并重,这提示企业在可持续披露中需注重对节水技术、污水处理及生态修复措施的详细披露,增强披露信息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水资源治理往往伴随制度建设与社会动员,如唐宋时期的水政制度与民间水利组织,反映出治理体系与集体行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这启示企业在披露水资源管理信息时,不应仅限于工程措施与环保数据,还应纳入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信息,如水资源共治机制、跨区域合作治理成效等。同时,考虑到我国在海洋治理方面的历史经验相对不足,未来海洋可持续披露准则可借鉴陆地水治理的经验,强化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生态保护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透明度,以构建更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可持续披露体系。

(作者:新夫 2024老澳门原料网 财政部国际化会计高端人才)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64876?docid=12464876&newstype=1001&d=134fed6&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