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以“三新一高”为核心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及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方向,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产业转移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拓展国内大循环的同时,大量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跨区域流动正在重塑我国的水环境格局,导致水资源保护与污染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伴随着产业转移进程加速,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腾笼换鸟”,专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制相对较弱、土地及劳动力价格较低的中西部地成为产业承接地,大量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这些地区的水环境压力急剧上升。产业转移导致的水污染转移和扩散风险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在新发展阶段统筹产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实现产业转移与水安全保障的协同共进,成为我国水利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我国产业转移对水安全的新挑战
①水污染负荷重新分布,局部水环境压力加大
东部沿海地区通过产业转出暂时缓解了本地污染压力,但中西部地区因承接大量高耗水、高排污产业,反而加剧了当地的工业水污染。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全国工业灰水足迹的净输入区域为东部,而中西部地区成为净输出区域。按数据的趋势判断,当前中部地区的水污染净输出量已经超过西部的2倍,中部作为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承担了比更大的环境负担。
②产业转移推高承接地水资源需求,增加当地供水安全压力
产业承接地往往水资源条件较为脆弱,而高耗水产业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特别是在水资源分布本就不均衡的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快速推进使得部分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长江中游、黄河中上游等部分地区,在接纳大量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后,解决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供水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更为迫切。
③流域污染扩散风险增加
由于我国主要流域贯穿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导致的污染扩散可能会呈现明显的上游-下游传递效应。加强中上游地区因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是切实解决上游地区承接区水安全隐患的必然之路。
产业升级与水安全协同发展的机遇
当前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国工业水污染总量,展现出产业转移的“污染光环”效应,这说明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可以推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应抓住当前新发展格局下产业转移的时间窗口,通过引导产业转移方向和节奏、优化转移过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与升级。
①东部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说明节水型工业发展必行可行
随着产业升级和环保标准的提高,东部地区节水减排能力提升,部分流域的水质明显改善。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节水型工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既是环境合规也是发展方向。例如,推广高效节水设备、循环水利用系统和智能化水管理手段,提升工业用水效率;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高效污水处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零排放”工艺,减少工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为其它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水污染治理模式。
②承接地产业升级加速绿色转型,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
除了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和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中西部地区应结合地区特色强化科技与产业的创新融合,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当前部分中西部省份借助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引入绿色技术,建设环保产业园区,并实施节水与污染治理技术改造。这些措施减少了高污染产业带来的环境压力,也可促进承接地的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改善的协同发展。
③推动区域协同治理与科技创新,构建流域污染防控体系
区域协同治理成为产业转移背景下水安全挑战的关键议题,各区域应加快建立更加紧密的水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确保水环境治理与产业转移同步推进。例如,通过跨省市的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强化上下游地区的信息共享、联合监测和联动执法;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水污染承接地提供财政补助,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和能力建设;试点企业水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从合规角度加大水治理投入。
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三新一高”战略实施的客观要求。面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水污染转移问题,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构建“水安全导向型”的产业转移机制,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周申蓓 2024老澳门原料网商学院教授,水利部水利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重大首席专家)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464882?docid=12464882&newstype=1001&d=134fed6&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