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水首任院长钱正英】第三篇 做事做人 第十五章 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

发布时间:2023-10-07浏览次数:49

“清芬世守”的传人(一)

“清芬世守”的传人(二)

同事和下属的贴心朋友

与专家学者的深情厚谊

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

三个感人的小故事


“清芬世守”的传人(一)

钱正英的祖居“清芬堂”,始于乾隆题赠其祖辈钱陈群的“清芬世守”四个字(详见本文“引言 让我们认识钱正英”)。 “清芬”,一释花草的清香,二喻高洁的德行;“世守”,即一代一代地守护、传承。

钱正英在水利水电行业最出名的有两点,一是对工作要求严格,布置和检查工作丁是丁卯是卯;二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或者说在个人利益和待遇上从来不向上级领导及下属单位提任何要求。她早期的秘书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同志这样评价她:英姿飒爽寄情于水,正大光明立志为公。

钱正英智慧超群,精力旺盛,工作既讲质量又讲效率,当日事当日毕,外出考察时一般人要带点小跑才能跟上她的步伐,据说这也是她的历任秘书均为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她把自己的一片热诚全部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而生活中的她是个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乐天派,眼中没有房子、车子、票子,没有名利的牵绊。她自1950年担任华东水利部副部长就进入了高级领导干部的行列,她的职务一直比丈夫黄辛白高,但在上海时先后住在黄辛白任职的华东团工委和上海交大的宿舍,而从不向组织伸手要房。出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后,先在和平门水利部宿舍住了好几年。自1958年起,她家就与另一家合住在西城区的一个旧四合院里,夫妇俩的卧室只有10平方米,房屋小,墙有裂缝,屋顶还漏雨,一个孩子每天晚上要搭临时床铺。房管部门考虑她家人口多,多次劝她换一处住房,她总是不同意。1975年当部长后,部里要给她调换一个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她坚决不同意,说:“干嘛当了部长就要住单独的院子?”1988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她仍不同意搬迁,在这个旧院子里一住就是49年。直到2007年,住房所在片区统一拆迁,她才不得不同意搬家。有关部门请她事先去看看新住房是否满意,她也不看,“你们说行就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88年,她卸任部长的第二天,就主动腾出了部长办公室。

钱正英说不出自己每月工资的具体数额,更不知道家里有多少存款。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每月有50元车马费,她嘱咐秘书不要领,全部交党费。原水利出版社社长孩子多,经济困难,但因为自己是领导,不好意思申请补助,钱正英让秘书从自己工资中扣出一笔钱转给他,并要秘书说是组织补助的。对其他经济有困难的同事,她也都是这么处理。她还曾划掉政府特殊津贴申报名单上自己的名字,亲笔写上没有在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上签名的老专家陆钦侃的名字。

钱正英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她的几任秘书按照沿袭下来的习惯,一直都称她“部长”而不是“主席”,而她的科研团队成员更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称什么的都有,她对此毫不介意。

钱正英不吃请、不收礼在行业内也几乎是人人皆知的“铁律”。几十年来,不论是考察调研,还是视察指导工作,钱正英都要求基层不请客、不送礼,她自己更是自觉做到不吃请、不收礼。饭桌上,菜上多了,她会只吃已经吃过的一、两个菜。她还喜欢到职工食堂去排队买饭,或去食堂看看职工吃的饭菜品种、质量及价格。你若给她送礼,她不但不会接受,还会毫不留情地批评你。

钱正英在三峡公司职工食堂排队买饭

淮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赵武京说,引滦工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跨流域开发和利用滦河水资源的一项重点工程,工程分为南北二线,北线为引滦入(天)津工程,南线为引滦入唐(山)工程,我是南线工地负责人。1984年大年初一,钱部长冒着严寒来到南线工地视察建设工作,慰问职工。事前工地接到部里电话,对接待钱部长提了三条要求,第一是吃饭不能挨批评,第二是要吃得快,第三是过年。我琢磨,“不能挨批评”就是不能弄那么多菜,“吃得快”应该是指不喝酒,可这“过年”怎么理解?不能太寒酸?最后就按规定上了四菜一汤,菜的质量稍高点,但绝非山珍海味,如其中一个菜盆里是一只鸡,一个菜盆里是两条鱼。结果菜一上桌,钱部长就连说几个“干什么?”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尴尬地不知说什么好,部里的陪同人员见状连忙以“过年、过年”打圆场。还好,大概是看到菜并不太过分,而且河北省和唐山市的负责人都在场,钱部长交代了几句后,也就没再说什么。我到淮委工作后,钱部长几次来淮委检查工作,在基层吃饭时要求上红薯,我们不好意思上,她说战争年代红薯是主食,吃惯了,喜欢吃。

钱正英到2024老澳门原料网学生食堂察看菜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慨地说,近年来,中央颁布并严格执行关于廉洁自律的中央八项规定,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中央八项规定的相关内容钱院士一生都在执行,她从不吃请也不请吃,从不收礼也不送礼。我是自始至终跟随钱院士参加了水资源系列战略研究项目的人之一,十几年时间钱院士没有请我们吃过一顿饭。如果说有一次例外的话,那就是2003年钱院士退出全国政协副主席领导岗位时,邀请几位院士、课题组长开了个小型座谈会,商讨水资源系列战略研究的下一步安排,结束时已过了吃饭时间,就留大家吃了个便饭,仅此而已。

有一次,一位曾经在钱正英身边工作过的秘书去看望她,虽知道她的规矩,又感到空着手上门实在有悖常情,便在路上买了一串香蕉,到了她家又没敢当面拿出来,离开时就放在了门边。钱正英发现后让秘书打电话叫他取回,四十多岁的男子汉既委屈又感动地哭了一场。

还有一次,一位秘书见她主持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材料多,没有打印机实在不方便,便用项目经费给她买了一台打印机。她一开始也觉得方便多了,但在知道是用项目经费买的后,不仅发了很大的火,要求秘书深刻检讨,还坚持让纪检部门检查该秘书有无其他类似问题,其他领导来劝说也不行,“否则不能当秘书!”直到秘书检讨、纪检部门查完,这事才算完。


“清芬世守”的传人(二)

身居高位的钱正英从不以“高官”自居,这里讲个农民代表有个“副部级”翻译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钱正英连续当选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第一、二届时分在江苏省代表组。由于苏北老根据地多,江苏组的很多代表包括江苏省省长都是苏北人,而苏北话和苏南话差别比较大,彼此之间很难听懂。当时江苏省代表组有一个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水稻专家陈永康,是江苏松江(1958年划归上海)人,他发言时说的一口方言大多数代表听不懂。于是,每次小组会上,在苏南、苏北都生活过的钱正英就为陈永康当起了翻译。

钱正英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参加水利系统相关会议,一般都被安排以领导身份发言。她主动向水利部负责人和会议主持人提出改为以专家身份发言,并且要求在会议纪要中以同等的而不是特殊的地位来考虑自己的发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到工程院参加相关会议,她不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坐主席台,而是与其他院士一起坐在台下的普通座位上。

钱正英嫉恶如仇。上街散步遇见违章行为她要管,外出工作看到违法活动她要问。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当时的社会突出问题,她在一次政协会议发言时,呼吁打“三大战役”:一打黄赌毒,二打假冒伪劣,三打大吃大喝;在一次政协重点提案办案会议发言时,主张以九江大堤决口和重庆虹桥垮塌事故为典型,坚决严查严办“豆腐渣”工程和工程承包中的腐败现象,呼吁中央和国务院彻底禁止各类为抢进度而不顾质量的“献礼工程”。

2016年5月20日,钱正英第六次接受采访时,笔者注意到,她身上穿的外套袖口、下沿和纽扣眼都起了毛边。事后与其秘书谈起,秘书说,这件衣服还是她当部长时,自己去廉价的复兴商业城买的,已经穿了30多年。

老院长穿着这件袖口、下沿和纽扣眼都起了毛边的外套接受笔者采访

1998年,嘉兴市实施老城改造工程,“清芬堂”也在拆迁之列,政府给予拆迁补偿款75万元,这在当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钱正英打算全部捐出去。但这补偿款并不属于钱正英一个人,要所有继承人都取得一致意见谈何容易?钱正英的父亲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有四位嫡亲和非嫡亲的母亲,10个兄弟姐妹,再往下就更多了。钱正英深知,人越多意见越难统一、事情越难办,于是首先提出了11个大家庭每家出一名代表的建议,然后在各家代表参加的会议上提出了捐款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并决定发扬故乡以及钱家“好读书、重教育”的传统,将补偿款捐给伯祖父担任过首任校长的嘉兴第一中学图书馆,钱正英还亲笔题写了“清芬图书馆”馆名。

嘉兴一中清芬图书馆钱正英捐书室,镜框内为钱正英所题“清芬图书馆”。

事情办完回到北京,子女们惊讶地问:“这么快就回来了?没办成吗?”钱正英不无得意地说:“这点事都办不成,还能叫共产党员吗?!”以后她又先后七次共向清芬图书馆捐书1200册。

2002年10月4日,钱正英来到家乡正在修复中的钱氏宗祠,边听讲解边仔细地看了一遍。她建议,不要为修宗祠而修宗祠,而要把宗祠办成对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文明教育的校外课堂和活动基地。休息时,她若有所思,招呼陪同参观的工作人员坐在她身边,说:“我们钱家也出反腐人物,你知道么?”当听到工作人员说出“钱氏家族著名的反腐人物是明崇祯年间的钱嘉徵”时,钱正英露出笑容,点头称是。

钱嘉徵,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出生于嘉兴,吴越王钱镠第二十三世孙,明天启举人。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深得熹宗宠信,盗执国柄,党羽满朝,为所欲为,诌媚者呼“九千岁”。熹宗去世,思宗继位,改年号崇祯。钱嘉徵决心冒死向新帝告发魏忠贤,奋笔写下了一份彪炳史册的奏本----史称《钱嘉徵疏》,历数魏忠贤十大滔天罪行,并对劝阻他的人说:“圣主当阳而不以丹诚上贡,非忠也;虎狼食人,不徒手搏之,非夫也;草莽之臣,一言入告,虽横尸国门,获死所矣!”监察御史不敢接他的奏本,钱嘉徵索性再奏一本,连御史一块告了,终将魏忠贤扳倒。时钱嘉徵仅为国子监贡生(最高学府学生),是无权给皇帝上疏的,因此他还多了一种风险----违背祖制,搞不好也是会掉脑袋的。后人有诗赞曰:“为国除害大义明,上疏击奸第一声。满朝畏若寒蝉禁,万死不辞小贡生。”

这一为国除害的“击奸第一声”,穿透历史,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长留在钱正英的心底。2007年,国内一个以反腐为宗旨的刊物为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向钱正英约稿,文章发表时却将“中国共产党经历长期的考验,已证明是不可战胜的。今后,唯一对我们有威胁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内部的腐败”这段钱正英认为最核心的话删去了,她愤而去信问责:“连这段话都不敢刊登,就是腐败的开始!”


同事和下属的贴心朋友

不论是当部长还是国家领导人,钱正英都对同事、下属有很深的感情,关心他们的生活。她能叫得出很多普通职工的名字,并与他们成为朋友。

1980年10月,钱正英在三三〇工程局科队以上干部大会上作葛洲坝截流动员报告。她阐述了截流的意义和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布置了各单位的任务以及截流前的准备工作后,还专门对各级领导都要关心职工生活提出了要求,而且讲得很细。她说:“工作越紧张越是要关心群众的生活。今后一系列的任务是要求我们连续作战的。同志们已经多年连续作战,确实很辛苦、很累,这次要求我们继续一鼓作气地搞下来。从整个工程来看,元旦是紧张的,春节也是紧张的。在连续作战中,我们领导要千方百计关心群众,使他们能得到适当的休息,保证他们的健康。关心群众生活,还要通情达理地针对每个同志的特点来注意在可能条件下解决群众的一些实际困难。要严格注意保证职工的安全,保证职工的健康。而且,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与工程局共同研究,对我们的队伍逐步做到三条:一是老有所终,二是幼有所养,三是夫妻团聚。老有所终,就是年纪大的,搞了一辈子工程的要有妥善的安置。幼有所养,就是职工的孩子好多都是知识青年,怎么样能够就业,能够安排出路。夫妻团聚就不用解释了,好多长期分居的,因为目前安家还有很多困难,不能一下子都解决,但是要逐步安排实现。”

在本传开始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传记工作组在十多个单位召开了共有数百人次参加的座谈会,单独采访了数十人。给笔者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几乎每一位发言者和受访者都会谈到钱正英对同事、下属以及普通职工的关心和关怀。

1957年,钱正英出差苏北,专程前往沭阳县,看望1952年调研新沂河工程时认识的有“王大锹”之称的特等劳模王兆山。

1959年,钱正英到河北省岳城水库检查工作,得知岳城水库业务骨干许四复的妻子在山西省气象局工作,因也是业务骨干对方不愿放入,夫妻长期分居。钱正英主动与山西联系,将许四复调往山西。许四复非常感激,努力工作,先后任山西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副厅长兼总工程师、厅长兼党组书记。

上世纪70年代,刚“解放”不久的钱正英下工地检查工作,与基层职工和部队指战员合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钱正英到黄龙滩工地检查工作。因地处偏僻、条件简陋,指挥部从安全和方便考虑,安排了几位女同志陪钱正英。而钱正英非常体谅大家,到了晚上,就对她们说,你们也累了一天了,回去吧,我不需要陪,有什么事我自己动手就行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一位基层水文站职工退休,因老家没人不想回去,但不符合“哪来哪去”的政策,就给钱正英写了一封信。钱正英在他的信上作了批示,要求长江委研究一下,对岗位分散、工作辛苦的水文职工,退休政策怎么照顾,叶落归根怎么个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曾任治淮委员会财务部副部长的龚意农于1989年去世,钱正英1991年12月去合肥时,专程到他家里探望,嘘寒问暖。

上世纪九十年代,钱正英到淮河水利委员会视察工作,与处室干部合影时,已经坐下来的她见到人群中有几位女同志,马上站起来说:“跟女同胞们握握手”。每个人都握过手后才重新坐下来照相。

1997年,钱正英到武汉,听说一位跟她一起建设葛洲坝工程的技术组组长去世了,不顾自己已是74岁的老人,执意爬上7楼去看望他的夫人,在他家里坐了很长时间。

2000年,钱正英到黄河水利委员会调研。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时,她环顾与会人员后问:“潘贤娣怎么没来?”潘贤娣闻讯于下午赶去参会,钱正英与她单独谈了很久,还合了影。

钱正英出差杭州,亲自登门看望水利厅老厅长钟士杰;老专家崔宗培去世,腿骨折的钱正英拄着拐杖参加告别仪式;视察湖北,专程前往位于团风县的水利厅长漆少川墓前悼念;水资源战略研究团队的张光斗、潘家铮、刘东生、徐乾清、陈志恺、雷志栋、贾大林、王大用等院士、专家去世,钱正英都亲往八宝山,为新老战友送行。

同类事例举不胜举。

钱正英对身边工作人员特别是秘书,既在政治上、作风上严格要求,也从学习上、生活上关怀备至。1988年7月,她率全国政协代表团访问非洲,其中一个国家正发生疫情,出访人员都要打预防针,于是她宁可自己多累点,把秘书留在了国内。她对秘书,不论专业背景和学历高低,都要求和督促他们钻业务、学外语,布置他们做“作业”并亲自批改,对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使用不当都很较真。几任秘书都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学历。

在钱正英的文集《我和我的师友们》中,出现在她笔下的,有直接领导她治水的周恩来、李先念、邓子恢、曾山,有水利部或水电部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傅作义、李葆华、张含英、周骏鸣、冯仲云、何基沣、郝执斋、李伯宁、李化一、史向生、刘书田、娄溥礼、王干国,有水利界前辈李仪祉、汪胡桢、张光斗、严恺、张昌龄,有建国前后的同事吴觉、龚意农、周保淇,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归国科学家冯寅、龙毓骞、钱宁,有两院院士沈鸿、潘家铮、沈国舫、石玉麟、窦国仁、徐乾清,有著名治水专家陈家琦、姚榜义,有“水利省长”张体学、谢辉,有“水利将军”朱国华,有“水利县委书记”杨贵、郑永和,有建国后长期担任长江、黄河“一把手”的林一山、王化云,有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家柱,有水利厅长江国栋、熊梯云、史杰、刘开基,有工程局长俞崇尚,有治淮功臣彭晓林、王祖烈,有项目经理李振海,有水文站长王胜富、高兴阳,有勘探队长伍本波、陈明聚,有地质组长伍意宗,有木工班长杨希贤,有测量工王臣德、金树培,等等、等等。

出现在钱正英笔下的这些人物,不仅有数十年如一日投身水利建设甚至献出生命的壮举,还有他们的日常工作、精神风貌、生活习惯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足显她的水利情结和她对他们的熟悉与了解。如写到林一山,“一山同志因患眼癌,割除了一只眼,仅剩下的另一只眼,原来视力就很低。可以想见,这对他是多大的打击……但是当我走进他的病房,却意外地看到,林一山同志坐在椅子上,正在神采飞扬地演讲,大夫则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倾听,而林一山演讲的主题,并非水利或其他,却是他对眼癌的调查研究心得。这就是林一山同志的风貌!”写到王化云,“这位黄河主任,不吃鱼、不吃虾、不吃所有的水生动物,大家说,这是真正的龙王转世,不吃他的虾兵蟹将啊!”写到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我在1956年第一次去林县时,红旗渠尚未修建,人们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缺水的悲惨故事。我还清楚地记得,当人们告诉我们,一个村里新来的媳妇,因为不小心碰翻了她的老公公从十里路外挑回的一担水,竟致羞愧到上吊自尽……我们几个水利工作者都低下了头,我们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羞愧。”在身居高位的领导人中,能亲笔写下从领导、同事、专家学者到最基层的站长、队长和普通工人这么多生动、鲜活的人物,还是不多见的。

而钱正英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她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与目标,在长期的治水经历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江河之魂》这篇文章里,她满怀深情地写道:

那些为中国水利奋斗几十年的人们,那些治水大军的带头人,一个一个从历史中走出来,萦回在我的心中。……他们有各种不同的经历,承担各种不同的任务,但他们都肩负着同样的使命,他们都是大禹的传人,他们是——江河之魂。

……滚滚江河将永远流传着你们的英雄业绩,巍巍大坝就是你们的不朽丰碑!


与专家学者的深情厚谊

在数十年的水利水电建设生涯中,钱正英与同事、下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其后的工作、生活特别是主持水资源系列战略研究过程中,钱正英又与一大批行业外的、原来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专家学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里仅以刘东生、李东英、胡见义、邵益生为例。

刘东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西北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立项期间,经工程院院长宋健提议,增设自然环境演变课题组,邀请刘东生担任组长。而从钱正英对他的家访开始,两人之间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在以后的合作中,他们互相敬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刘东生工作严谨,在参加项目综合调研时,他总是身背照相机、摄像机,手拿野外记录本,记录、素描、拍照、录像一个也不会少。他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感染了很多人。钱正英也回忆到:“刘东生院士,在西北项目组中年龄最高,但他在野外考察时,总是手持小笔记本,不仅随时记录所闻,而且随时画下所见,他那一丝不苟的老科学家形象,至今仍深印在我的脑中。”以后的实践证明,刘东生研究团队的加入,对项目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并在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取得,提供了科学支撑。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2008年3月6日,刘东生院士因病逝世,钱正英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敢把这一噩耗告诉正陷入深情思念与痛苦之中的钱正英----6天前,与钱正英相识、相知、相托、相依半个多世纪的革命伴侣黄辛白不幸去世,她十分悲伤,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几天不出门----但她还是得知了刘东生去世的消息,便要前往刘家看望刘东生夫人。工作人员劝她过一些日子再去,钱正英说,我们都是女人,相互理解,容易沟通,可以减轻心中的悲痛。钱正英毅然打起精神,来到刘东生先生家中,祭拜这位挚友,安慰同样陷入深情思念与痛苦之中的刘东生夫人胡长康女士。刘东生去世后,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接替了他的工作,继续带领团队参加并出色地完成了水资源系列后几个项目的研究任务。

李东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他也是在钱正英的家访中才认识钱正英的。在加入“西北水资源”项目研究时,李东英已经81岁了,但他身体状况良好,思维敏锐,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在“东北水资源”项目中,他率两位助手深入矿山进行专题调研,先后累病了两位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助手。在“浙江沿海开发”项目中,他因91岁高龄而改任顾问,却主动承担核级锆材专题研究任务,深入秦山、西安、成都、宝鸡等核级锆材的应用、研发和生产单位调研,亲自撰写研究报告、修改PPT并向项目组作专题汇报。钱正英回忆到:“李东英院士是我们团队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今年已91岁。从西北项目起,参加我们的团队任课题组长,总是尽心尽责地与大家共同奔波。这次因高龄改任项目组顾问。他的心情是拾漏补遗,呵护我们。浙江有条件大规模建设核电,大家注意到核燃料铀将来可能会受制于依赖进口,但没有注意到核燃料棒壳所需金属锆的国产不足。因此他自告奋勇地选择了一个‘冷’专题:《我国核反应堆用锆材国产化调研报告及建议》。他的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使我深受感动。”而李东英在回忆自己参加水资源系列战略研究的经历与收获时,是这样评价钱正英的:“她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还补充说:“这是我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在她身上有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

胡见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总地质师,对我国陆相石油地质和成藏理论,以及许多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做出过重要贡献。钱正英拜访他时,两人从拉家常聊到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工作经历,无所不谈,非常投机,也非常愉快。回顾这一往事,胡见义十分感慨地说,我这一辈子就研究石油了,从来没想到过要转行,是钱正英的精神感动了我,让我快70岁了还转行研究水资源。后来,胡见义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参加了“西北水资源”、“东北水资源”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邵益生说起与钱正英的相识如在昨天。

钱正英与邵益生研究员

1998年,邵益生发表的一篇关于城市水资源利用的文章,被因腿部骨折住院的钱正英看到并引起共鸣,遂在空白处写下了“大作已拜读,出院后登门拜访”。邵益生闻讯赶忙前往医院看望请教,钱正英一见邵益生哈哈大笑,说看了文章以为是老专家所写,原来还是个“小伙子”!那年邵益生40岁,比钱正英足足小了35岁!不过,钱正英可没轻视这个“小伙子”,两人成了探讨学问、交流心得的“忘年交”。钱正英主持水资源系列战略研究项目后,邵益生成为这个研究团队的骨干,多次担任课题组组长或副组长。


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钱正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为兄弟民族脱贫致富做些事情”。为了使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得到改变,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这些年她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西部,从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到西南的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位于自治区南部的黄土丘陵地带,是西吉、海原、固原等8个县、市的统称。这里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年降水量只有200~4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在这个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却有200万回汉人民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有140万人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束缚。

1994年9月,钱正英率水利专家组赴宁夏考察。夏末秋初,应是植物茂盛、果实成熟的季节,但考察组眼前的景象依然是赤地千里,满目焦黄,不见星绿!焦渴的黄土地在烈日的炙烤下张裂着大口,仿佛诉说着干旱的凄苦;风沙卷着黄土迎面扑来,刮得人睁不开眼。钱正英和专家们的心情无比沉重。

已过古稀之年的钱正英不辞劳苦,亲率专家组对该地区进行全面考察和多方论证。经过专家组反复酝酿并与自治区党委、政府磋商,最终形成了一个重大共识:尽快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工程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主要目标是解决100万人口的移民,开发200万亩的水浇地。

1994年9月,钱正英率水利专家组赴宁夏考察期间,与回族群众亲切相拥和交谈。

钱正英回京后,立即向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作了汇报,并与其他几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一份《建议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提案。与此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把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项目的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对全国政协的提案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报告分别作了批示。

1995 年 12月13日,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被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并列入国家“九五”计划重点工程。这是党和国家为保障宁夏南部山区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切实改善宁南山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而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扶贫项目和国内最大的以扶贫为宗旨的移民项目。

1996年5月11日,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奠基典礼在宁夏中宁县红寺堡一泵站站址隆重举行。其一期工程包括红寺堡扬水灌区、固海扩灌灌区等以解决水资源问题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和农田开发工程,以及供电工程、通讯工程和移民工程,共五大部分组成。

历时10年建设,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一期工程共建成变电站37座及输电线路696公里、泵站39座及干支渠592公里,红寺堡和固海两片灌区全线通水,开发土地68.7万亩,安置移民30万人;建成乡(镇)9个、行政村46个、中小学校71所、卫生院所62个,村村通路、通电、通自来水,移民“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电话、有线电视逐渐普及,为移民提供了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的工程目标和从“求生存、吃饱饭”到“求致富、快发展”的转变。在自治区最大的移民开发区红寺堡开发区,2005年粮油播种面积30万亩,粮油总产9.56万吨。国内生产总值5.3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1亿元,人均拥有粮食713公斤,人均纯收入1880元, 分别比迁出地增长5倍和3倍; 2007年人均纯收入又进一步增长到2290元。

同时,通过自愿搬迁、异地安置,不仅使广大移民能较快地脱贫致富,也减轻了宁夏南部山区的人口压力,宽松了当地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对荒漠化土地进行保护和治理,将原来的荒漠之洲、不毛之地逐渐变成绿洲。10年间,共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10.52万亩,荒山荒坡种植柠条57万亩,种草14.1万亩,围栏封育49.1万亩,有效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域内环境气候得到改善。气象资料表明,红寺堡灌区内的风速由4.07米/秒降低到3.95米/秒,相对湿度由50.8%提高到54.3%,就地起沙的大风天数由31天/年减少为20天/年,年蒸发量由2050毫米下降到2015毫米。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手抓引黄调水,一手抓移民迁人,让能养人的水土养人,让不能养人的水土去“养”林“养”草,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个思路的创新。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建设对促进宁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国范围内的扶贫开发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当地各级政府和老百姓赞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因受惠于工程而脱贫致富的各族群众没有忘记钱正英。2007年,他们做了一个4米长、1米宽的巨匾,专程送到北京钱正英家中。巨匾正中一行大字写的是“人民的水利专家”,落款为“宁夏扶贫扬黄灌区全体移民”。

宁夏扶贫扬黄灌区全体移民送给钱正英的巨匾

1998年6月,钱正英到浙江检查海塘建设。一路上,映入眼帘的都是苗绿禾壮,但钱正英深入田间地头,却发现还有不少荒地。与农民交谈后得知,虽然有了责任田,却仍没有种植自主权,光种粮食难致富,无积极性,公路边田里种的都是应付上面检查的。她对陪同的副省长章猛进说:“你是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要把农民放在心上,为农民说话,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引导和鼓励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几个月后,朱镕基总理到浙江检查工作,汇报会上,本没有被安排发言的章猛进举手要求发言,向总理汇报了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建议。会议休会10分钟重新召开后,朱镕基宣布,浙江省可进行粮食价格市场化试点,责任田种什么由承包人自己决定。从此,浙江省的粮食产量和农民的收入跨上了一个一个新台阶。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她曾率全国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对广西桂中干旱问题及治贫脱贫工作、对青海“引大济湟”扶贫灌溉工程进行深入调研,不仅给地方政府提出了加强水利建设、加快农副业发展等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具体措施,而且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快建设桂中“两高一优”农业基地和支持青海省建设黑泉水库扶贫灌溉工程的建议,以及抚顺棚户区、喀什老城危房改造(详见本文第九章、第十一章)等等。

1996年,钱正英在广西考察,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家中访贫问苦。

而通过一件一件这样的事,使跟随钱正英进行考察调研的专家们都深感敬佩。石玉麟院士说:“通过一系列的事,我看到了钱正英院士是脚踏实地地为人民办实事的老干部,是真正的人民的勤务员,不同于那些热衷搞面子工程的官员。她是我们的楷模。”邵益生研究员说:“作为科学家,钱主席的心里又不光是几个科学问题、几个研究项目,她心中其实装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所以总能够在科研中敏锐地抓住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通过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加以解决,使社会受益,使人民受益!……我感受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个感人的小故事

其一,报答“暖脚之恩”的故事。

本传引言中写道,1943年,钱正英的房东胡大嫂及女儿胡汉文曾把钱正英冻得失去知觉的脚抱在自己怀里一夜,使其免于致残。1974年,钱正英经多方打听,终于与胡家取得联系后,即邀请胡汉文和弟弟胡汉群前来北京。一见面,钱正英与胡汉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当晚,钱正英执意亲自为胡汉文姐弟端来热水,让他俩洗脚,以报答胡家的“暖脚之恩”。

1974年,钱正英陪同进京“探亲”的胡汉文、胡汉群姐弟游览北京。

1977年,胡汉文又应钱正英邀请,前往北京参加“五一”观礼。1989年10月,胡汉文病逝,已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因出差在外,没有能够前往吊唁,她给胡汉群发去唁电,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者的慰问;11月,钱正英又给胡汉群写了一封亲笔信,对胡汉文的病逝再一次表示悼念,并热情地邀请他于1990年春节后来北京住一段时间。1990年4月,胡汉群携儿子来到钱正英家,受到了钱正英夫妇的热情款待,每次吃饭,钱正英都要亲自为客人盛饭。胡汉群回到家乡后,逢人便说:“别看她当了部长、副主席,她还是过去的正英大姐。”

其二,80大寿的故事。

2003年7月4日,是钱正英的80岁生日。

80岁生日,在中国人的风俗中,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生日之一,称为“大寿”,儿孙亲朋要欢聚一堂,为老寿星祝寿。那么,2003年7月4日这一天,钱正英在哪儿呢?过生日了吗?

细心的读者可能还记得,2003年7月4日,她没有和家人在一起过生日,而是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内蒙古的考察途中,度过了自己的80寿辰(见本文第八章)。她为什么会在偏远之地的考察途中过生日?她是怎样庆贺自己80大寿的呢? 

2001年11月9日,钱正英和西北水资源项目组的专家们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抢救内蒙古高原生态环境的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环境安全带、制订“退牧还草”规划、加强农牧区水利建设、把额济纳旗黑河下游绿洲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项建议,得到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视。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情况怎样?治理措施落实后取得的效果如何?一直牵动着钱正英的心。2003年7月2日,钱正英率领项目组专家冒着酷暑再赴内蒙古,进行跟踪考察和检查。

7月4日清晨,专家们从呼和浩特出发,专门前往两年前荒漠化严重以及遭遇沙尘暴的赛汉塔拉,考察了禁牧区,访问了“围封转移”的牧户。大家边走边看,经过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晚上到达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行程数百公里。当看到生态环境恢复初见成效,农牧民生活初步改善,内蒙古大草原在晴朗的天空下显示出昂然生机时,钱正英也显得十分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003年7月,钱正英再赴内蒙,看到生态环境初步恢复、农牧民生活得到改善,高兴地与蒙古族农牧民合影。

这天,是钱正英80岁生日,按照惯例,工程院领导给钱正英发了生日贺信。项目办公室同志见钱正英远离家人一个人在外过80岁生日,心中十分不忍,但又知道她绝对不允许加菜吃喝,便计划在吃晚饭的时候,给她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呈上工程院领导的贺信,给钱正英和大家一个惊喜。这在一般情况下,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因为许多院士常常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但这次不然。在吃晚饭时,当钱正英看到项目办公室谢冰玉推出一个生日蛋糕时,脸色立即由“晴”转“阴”,站起来严厉地说:“小谢!你搞什么鬼名堂!”接下来就是对谢冰玉一顿严厉的批评。原来,钱正英事先跟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过,要轻车简从,不吃请,不收礼,不过生日,不对外透漏生日。这次选择这个时间出来考察,就是要离开北京“躲生日”的。谢冰玉挨了批评,急忙向钱正英深深的鞠了一躬,赶紧让撤下生日蛋糕,一同参加考察的院士和内蒙古自治区负责人也都站起来一个劲地劝解。这时,钱正英才缓和些语气说:“对我来说,草原生态环境恢复、农牧民生活改善,就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事后,她对谢冰玉说,我当时对你说话不客气,希望你能理解,当时如果不那样的话,人家可能要来送礼的,影响多么不好! 

其三,半杯水的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04年5月26日,钱正英率东北水土资源项目组专家对辽宁省盘锦市进行考察调研,下榻在该市一家宾馆。钱正英进入房间后,服务员要为她冲一杯茶水,钱正英说:“我不喝茶水,就倒一杯白开水吧。”于是,服务员倒了一杯白开水后就退出了房间。

当天晚上,服务员趁钱正英开会的时间来到她的房间进行整理时,看到桌子上的水杯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请不要把这点水倒掉”。服务员一看,杯子里也就剩下不到半杯水,心想就这么一点水还能喝吗?但她还是按照钱正英的要求没有把水倒掉,而且小心地盖上了杯盖,做完整理工作后退出了房间。第二天早晨,服务员送走项目组专家后,再次走进钱正英的房间,发现那剩下的半杯水已经被钱正英喝完。服务员对钱正英的这一举动感动不已,即向宾馆负责人作了汇报。

在5月28日的宾馆管理人员晨会上,宾馆总经理向全体与会人员讲述了钱正英的半杯水的故事。总经理充满感情地说,一位任职几十年的老水利部长,一位原国家领导人,一位工程院院士,80多岁了,还在为国家的水利建设、为我们辽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奔波。她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她对水的珍爱连自己喝剩的半杯水都舍不得倒掉,反映出她的高尚品德,她的行为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还存在大量的不爱惜水、浪费水的现象。我们宾馆的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都要以钱正英院士为榜样,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认真查找和整改浪费水的现象,从每一个人节约每一滴水做起,节约一切宝贵的自然资源。

半杯水激起千层浪。在钱正英的“半杯水”精神的鼓舞下,一场爱水、惜水、节水的活动迅速在全宾馆开展起来。

(钱恂熊)